第301章 三子欲比高-《靖难攻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显然,郭英是看了朱高煦对国防大学各类陆军、炮兵、海军等军事教材感了兴趣。

    其实不仅是他,就连张玉他们这些后进的人都十分感兴趣,同时也感到了绝望。

    火绳枪与加农炮的出现,虽然不能推翻传统作战方式,但确实增加了许多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。

    更别提朱高煦所编撰的教材中,还充斥着大量架空的战役例子。

    例如明末的松锦之战、满清入关,以及同时期三十年战争之中的白山之战,西班牙王位战争中的布伦海姆会战等等……

    从明清战争到拿破仑战争,这些战役故事都被朱高煦拿来作为课题,供教习和学生们研究。

    他们可以是松锦之战的明军,也可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法军。

    这类课题,得到他们大四才能接触到,但作为教习的郭英、张玉、陈亨等人却能提前接触,因此便被这些课题中的战役给弄迷糊了。

    每天教学过后,他们这一堆洪武年间的老臣就凑到一起研究如何破题。

    他们需要在限制的局面下,打出一场场战事,可以说朱高煦弄出了除围棋、象棋以外的新一套棋盘策略类游戏。

    每场战役都有沙盘可供他们使用,整整三十二个课题,其中囊括三十二场大、中、小战役。

    在朱高煦规划的大四期末考核中,必须通关三场考核小型战役才能算是理论毕业。

    理论毕业后,还需要在大五前往军队基层实践。

    相比较老朱的那套单纯考核武艺,朱高煦这套更有效,起码他能保证大部分武官子弟都能从小旗官开始了解军队。

    当然,实习的前提是他们能撑到大五……

    “听叔叔说,这段时间不少学子都平授散阶退学了?”

    郭琰看着偷笑的朱高煦好奇询问,朱高煦闻言也颔首:“差不多快有五千人了吧。”

    现实没有出乎朱高煦的预料,养尊处优的武官子弟在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已经有近五千人主动退学了。

    现如今的学子数量骤降到一万余四十二人,并且每天都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学子申请退学。

    这还是刚入学两个月,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,朱高煦估计连七千人都不一定有。

    他并不觉得自己残忍,因为这群武官子弟暂停袭职后,朝廷会选择授予他们武散阶。

    大明的武散阶也有品级,不过只有正一品到正六品。

    为了让武官们怨气少些,朱高煦也做出了让步,增设了正七品折冲校尉和从七品协军校尉的武散阶。

    此外,这次授予的武散阶是以武官子弟承职的品级来平授,只要承袭的散阶还存在,武官的子孙们也能凭此来入学,可以说算是最后的保障。

    在这套体系下,若是家中世袭卫指挥使,那便会平授正三品的昭勇将军。

    按照洪武年间的百官俸禄规定,正三品昭勇将军的年俸是四百二十石大米,等同江南二百亩耕地的产出。

    他们的这个散阶,将会逐代降低一品,也就是说世袭官职最高的正三品卫指挥使,最多能承袭十代人。

    当然,世袭卫指挥使的官员数量也不过几百人,且会随着散阶降职而俸禄越来越低。

    只要后世君王不大肆授予世袭武职和散阶,那大明的财政就不会有太大负担。

    毕竟受到洪武、永乐年间余荫的武官数量也只有两万多人,其中大部分还是世袭百户官、千户官。

    别说后世君王,就单说朱高煦一个人,兴许就能熬走他们两三代人。

    对于他的这个政策,有的武官高兴,有的则是不舒服。

    高兴的武官都清楚自己子孙的本事,对于没有本事的子孙来说,放弃武职拿一个散阶,俸禄依旧拿着,人也能平安不少。

    万一后代之中有能人,那也能凭借散阶的身份获取入学资格,重新参军拿到武职。

    哪怕是最下层的正六品世袭百户官也能世袭传承四代人,这时间跨度已然不短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大量武官也没了话说。

    若是子孙有本事,那便直接从国防大学毕业,而后承袭武职,若是子孙无能,那也别上战场祸害人,老老实实拿着散阶,领着俸禄度日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这次的六军都督府武官承袭改制,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。

    当然,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波澜,原因也在于这次的改制有人支持。

    “若是这五千学子不袭职,那应该就会有大小五百多实权的武职空出来了吧?”

    郭琰惊叹着,同时又道:“怪不得这些日子许多燕府武官的夫人都想办法来东宫,我原先以为她们是与我聊家常,现在看来她们是家中夫君派来探消息的。”

    郭琰说罢,小心看了一眼朱高煦:“这消息,要说出去吗?”

    “说吧,反正朝廷需要武官,燕府的武官大多都是青壮,与其把兵马交给那些不知兵的武官子弟,不如把兵马交给他们,起码他们还能带兵打仗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他对武官承袭改制的原因就是想让大量没有兵权的燕府、渤海武官上位。

    老朱想对淮西老兄弟好的想法朱高煦能理解,但卫所武官由武转文的现象太严重了,武官世袭的制度已经开始影响大明的军备了。

    历史上,同样的问题,朱棣也有一份责任。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册封的世袭武官太多,导致接下来大明能打的将领越来越少,王骥这类文官开始冒头,反倒是五军都督府这边只剩下永乐老将的张辅、陈懋、蒋贵、朱勇开始充门面。

    正统年间能打的也就是这四人,外加石亨、石彪、孙镗、毛忠、杨洪、方瑛等将领。

    乍一看还挺多,但张辅等人老迈,青壮派只有石亨、石彪、方瑛、郭登四人。

    就这还是正统年间张太后带着朱祁镇组织三次北伐、四平麓川锻炼出的青壮派将领。

    等石亨、石彪被杀,能撑场子的只剩下方瑛了,结果方瑛还因为常年在西南镇压土司,弹压三宣六慰而在同年病卒了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,剩下一个撑场子的只剩郭登,结果还被朱祁镇发配甘肃。

    要不是老臣孙镗坚挺,一直活到了八十岁,撑到了成化七年,加上土木堡之变后踊跃出刘玉、朱永、赵辅这三人,估计朱见深想要收拾烂摊子都没人用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朱高煦才会抓住这个时机,着手把武官承袭职位的制度给改变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进度不错,接下来只要等五六年看看效果就行了。

    朱高煦如此想着,却听见殿外传来脚步声。

    不多时,亦失哈出现在了前寝宫之中。

    “殿下,郁尚书在春和殿求见,下面有动静了!”

    亦失哈语气带着几分激动,朱高煦闻言也放下茶杯,对郭琰吩咐一句:“你先休息吧,我去忙忙再回来。”

    “您放心处理政务去吧。”郭琰眼睛笑弯如月牙般,朱高煦见状也轻笑回应,而后与亦失哈走出了前寝宫。
    第(2/3)页